始筑于19世纪80年代的黄河路南起南京西路、北至新闸路,它初名东台路,1904年改称派克路,1943年更名黄河路至今。自国际饭店在它的南端拔地而起后,众多围绕着这条马路的传奇在这里接连上演。
竣工于1934年的国际饭店曾享有“远东第一高楼”的美誉,由著名建筑师邬达克设计,陶馥记营造厂承建。1934年12月1日上午,国际饭店剪彩,开启了精彩的历史。
1935年2月18日,上海各界数百人欢送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梅兰芳先生出访苏联的茶话会在国际饭店二楼举行。梅先生在会上说:“俄国是一个文学、戏剧、音乐最伟大的国家,如果兰芳去俄国,固然是可以借这个机会去参观、研究,也或者可以得到一些见识回来。”
一年后的3月间,著名喜剧表演艺术家卓别林抵沪,梅先生又在国际饭店与这位昔日老友相谈甚欢。卓别林双手按着梅先生的双肩说道:“记得六年前,我们在洛杉矶见面时,大家的头发都是黑色的。你看!现在我的头发大半都白了,而你呢?却还找不到一根白头发,这不是太不公道了吗?!”以此一展喜剧大师的诙谐幽默。
1937年5月19日,上海与北美国际长途电话的启动仪式在国际饭店二楼举行。
“飞虎将军”陈纳德与陈香梅的姻缘也是在国际饭店种下的。在1946年底的一次晚餐中,陈纳德在国际饭店向陈香梅倾诉衷肠,两人在一年后迈向了婚姻的殿堂。
1950年11月,为统一上海的平面坐标系统,当时上海市地政局以国际饭店楼顶中心的旗杆作为原点对全市进行测量,国际饭店也因此又多了一个“上海城市原点”的美称。20世纪90年代对大楼内部进行改造时又在底楼大厅设立“上海城市坐标原点”,以供游人参观。
国际饭店内景
闻到蝴蝶酥的香味了吗?
2
对食客而言,他们对于国际饭店的印象大多来自位于黄河路一侧的西饼屋。
国际饭店的蝴蝶酥,两片“翅膀”蓬起,做工精细,口感松脆香酥,奶香浓郁且不油腻,吃完后舌尖还有股甜香,深受食客们喜爱。在笔者印象中,每次经过国际饭店西饼屋时,外面总是排起长龙般的队伍,有时队伍还要延伸到一旁的南京西路上。无论黄河路如何变迁,西饼屋门前的长队似乎总是不变。
不仅是蝴蝶酥,当年居住于黄河路卡尔登公寓(现长江公寓)的作家张爱玲也曾对这一片的美食有着这样的回忆:“在上海我们家隔壁就是战时天津新搬来的起士林咖啡馆,每天黎明制面包,拉起嗅觉的警报,一股喷香的浩然之气破空而来……只有他家有一种方角德国面包,外皮相当厚而脆,中心微湿,是普通面包中的极品,与加了防腐剂的软绵绵的面包不可同日而语。”(刘琅、桂苓编《女性的张爱玲》)
与国际饭店同时期在黄河路上落户的还有“功德林”。它由杭州城隍山常寂寺高维均法师的弟子赵云韶于1922年在上海创立,原本店址位于现北京东路、贵州路一带,因佛教有规劝信众“行善积德,功德无量”的说法,“功德林”的店名故由此而来。1932年,该店迁到现址黄河路43号,并通过聘请宁波、扬州等地善做素斋的名厨掌勺迅速提升菜肴品质,从此闻名上海。主要名肴有素蟹粉、功德火腿、五香烤麸、罗汉菜、八宝鸭等,其中尤以八宝鸭令人叹为观止。据薛理勇主编的《上海掌故大辞典》中对此菜的描述:“原料取莲子、笋肉、香菇、松子仁、核桃肉、蘑菇、青豆等,切成细粒,用麻油及调料在锅中煸炒,拌入糍饭,成为八宝馅心;再用豆腐衣卷包馅心,做成鸭腿、鸭翅、鸭头和鸭身状,拼成整鸭,入油锅炸至外脆里酥,最后用鲜汤勾芡,淋上麻油,即可上席。此菜红亮光润,鲜香扑鼻,软糯入味,食者无不叫好。”
3
20世纪90年代后,黄河路被开发成美食街。其中原因据《上海名街志》记载:1992年2月,黄浦区人民政府收到一封外地来沪出差干部来信,信中写道:“从外滩沿南京路自东向西走过,‘中华第一街’的繁华给我很深的印象,可是正当中午饥肠辘辘之际,想找一家饭店就餐时,却发现‘僧多粥少’,饭店太少,店堂内人头攒动,用餐的人站了一排又一排,能否在南京路旁适当增加一点饭店?”就是这封来信,引起了区政府的重视,拟选南京西路国际饭店一侧的黄河路,闹中取静辟一条美食街。开发黄河路美食街方案经区长办公会议原则同意,于1993年初启动。
1993年1月,开发黄河路美食街工作正式启动。人民广场街道积极做好沿街搬迁居民的思想工作;黄浦区建委、房管局简化了居民房屋转换手续,并对饭店酒楼挖地、翻高增层作了政策倾斜;黄浦区工商局以最快的速度为业主办理营业执照;黄浦区地区办、财贸办仅用一个月时间改造完饭店酒楼煤气设施。经过各单位8个月的积极努力,9月30日,“黄河路美食街”彩色牌楼建成,标志着黄河路美食街建成。(《黄浦年鉴1994—1998》)
那是上海蓬勃兴起的年代。《黄河路美食街昨迎客》消息上方和右部,是1993年上海黄浦江上杨浦大桥竣工迎宾的消息。
那是一个私营餐饮店如雨后春笋般蓬勃兴起的年代。据1993年《解放日报》报道:“仅仅6个月,黄河路美食街30家风格迥异的饭店、酒家诞生了。这里的店铺均高薪聘请了烹饪高手掌勺,并现称现烧,当场活杀,按食客要求‘点菜入锅’。不仅有‘银都’的朝鲜烧烤,也有‘烹达’的葱油饼、油豆腐线粉汤,‘海景’的咸泡饭等等。黄河路美食街已张开双臂迎来四方食客,将为黄浦旅游节增添新光彩。”
至1999年末,黄河路新开设苔圣园、真华、乾隆、惠群黄河餐厅、洁尔静咖啡屋、秋源、八方美食、星辰、粤味馆、大荣府、黄河第一楼、大上海、白鹿、大香港、巨龙休闲茶楼、笠笠、极松等餐饮店。(张来庆主编《黄浦区续志》)
这些店家中有不少都主打粤菜风格,这应该与当时传入的港台文化有关。遥想那些年,身着港台风、手持大哥大,乘着“差头”来到黄河路,不惜一掷千金订上一个包间大宴宾客的弄潮儿们,或许那时的黄河路正是他们心目中彰显身份与财富的象征。
除了美食之外,春节期间的黄河路也一度成为各界关注的焦点。笔者记得,当时每到除夕夜、大年初一与大年初五前后迎财神时,各大媒体总有报道关于黄河路上“迎新盛况”及“消防安全”的新闻。
《繁花》作者金宇澄曾经这样向王家卫介绍黄河路昔日的繁华:“某年大年初一,电视新闻报道了除夕夜的盛况,黄河路各饭店攀比鞭炮烟火的场面。有店家居然抬出单人床那么大的烟花,接近疯狂。”正好似烈火烹油,鲜花着锦之盛。
进入21世纪后,出于市中心房租及人力成本增长、民众消费观念转变、新业态出现、“有车一族”骤增等原因,黄河路美食街的烟火气逐渐散去。从昔日的店招林立,到如今的回归平淡,曾经因时而兴的黄河路或许正在酝酿着下一次的涅槃重生。